查看原文
其他

Outline到底怎么做?法学院制胜指南三步走

2017-03-04 赵丹洋 赵丹赵丹喵

上一篇讲的理论,这次来讲实战篇。废话不多说,先来个小总结,时间上以美国法学院的一个学期为纬度,做Outline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 第一步:酝酿阶段——根据"最终输出目标"的要求和特点来确定Outline的形式和结构。

  • 第二步:准备阶段——将“原料(raw material)”整理成半成品

  • 第三步:宏观调度阶段——把握节奏和速度


看完之后是不是觉得……


哈哈哈哈不要担心,你没走错片场,看完就知道了。

01

酝酿阶段

第一步,是思考时间。


上一篇讲过,"做Outline"本质上体现了一种将知识内化的方式,通过一层抽象出来的逻辑来理解眼前看似没有规律的信息,是输入和输出的关键连结点。


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理解这个理论——“通过一层抽象出来的逻辑”。用什么逻辑线索来抽象眼前的信息?就好像每次有一个明星出轨的八卦的时候,各路公众号都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有扒小三背景的,有谴责渣男的,有呼吁女性要自强不要总是原谅出轨丈夫的,甚至还有时尚号来讲解八卦主角的时尚品味的。


在面对一堆看似毫无规律的案例时,也是如此。做Outline的逻辑线索,取决于你的“最终输出目标”是什么。比如说公众号博主们写八卦,想写小三背景的回去翻旧新闻,想写女权主义的则要找负面典型,写时尚品味的要去找人家的私服穿搭照片。在开始动笔做任何Outline之前,第一步永远是先动脑子想一想——我什么时候要用这份Outline?Outline要做成什么样子,才能服务于我的最终输出目标?


最终输出目标是啥?当然是考试题阿同学们。但是就像我之前讲的,“做Outline”本质上是一种可以用在任何情景下的学习方式,这篇文章细化到“应付美国法学院的期末考试”这一标准目标,但是背后的指导理念其实是普世而皆准的。


说回到考试题。


美国法学院的考试,有一种很稳定、又十分常见的方式叫"issue spotting",意思就是在考试的时候,给你一个几千个字,案情极为复杂的案例,让你从中找出"issue"——案情争议点,并给予分析。


比如说一个合同法的案例:


  • A和B在某种情况下认识了,进行了一番有的没的对话和交流后,进行了C物品和1000美元的交换,后来又由于种种狗血的事情,把C物品卖给了B的A想要把物品拿回来,但是此时A已经和C物品发生了另外一些不得不说的故事,牵扯到了自然人D和公司E。 来,说说你的看法。


有没有发现坑爹的地方在哪? 首先,考试卷子一般不会提示你“issue是啥”,也当然不会直接问你"A跟B之间有没有合同?" “B可以得到什么救济?" "自然人D和公司E与A是什么样的关系?"


有的教授在出卷子的时候会有一些限制,比如说题目就是一句话:请谈谈B可以对ADE提出哪些合同法上的claim并论述其合理性。


面对这种“来从一个乱七八糟的故事里找issue”的变态游戏,你就要思考,我的Outline要做成什么样子能方便我找issue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你需要:1、看一看教授提供的往届模拟答案都找出了哪些issue,2、看一看往届学长学姐做的Outline是怎么排列这些issue的。


看了以后,你略作思考,有了一个大致的概念:issue应该用来作为一份Outline的各级标题,方便在考试的时候对照着Outline的目录来快速找issue


比如说,为了考试,你合同法的Outline的目录大概要搞成这个样子:

一级和二级标题基本上直接对应“考试的时候可能出现的issue”,这样在后期制作目录的时候,扫一眼就能知道,这份卷子所有可能问到的法律问题都按照逻辑顺序排列在这里了,方便你在时间紧迫的境况下,迅速在确认好需要分析的问题有哪些,列出大概答案的大概提纲。


比如说我这个超级简化版的Outline目录在考试的时候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它告诉了你考试的时候分析一个合同法问题的基本思路


  1. 先看有无合同成立:A和B之间发生了什么?在合同成立的三要素中有没有哪一个问题写的比较模糊?是否根据案情描述有缺少“mutual assent(合意)”的可能?A和DE又是什么关系?有无合同存在》

  2. 如果有合同成立,再看合同是不是有效的:B可以把C物品拿回来吗?有存在显失公平或经济胁迫吗?其他问题呢?

  3. 如果合同有效,那A或B或D或E履行了吗?如果未履行,是否有违约?是严重违约吗?

  4. 如果他们中有人违约了,救济是什么?什么样的补偿?


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是要全都在考试的时候写出来,而是要在开始写答案之前,按照Outline把这门课这学期学过的、可能涉及到的所有的法律问题现在脑子里过一遍,同时对照着案情,来判断哪个法律问题需要在答案里讨论


在真正考试的时候,假如合同法是随堂考试,有四个小时的时间,我一般会花20-25分钟看卷子,15-20分钟对照着Outline的目录来走一遍这个程序,确定好有哪些法律问题需要写,如何展开分析,然后才开始动笔。有的时候如果这门课的Outline考试前已经非常熟悉,“对目录”并不是一个必要因素。我有时候会一边看题目,一边脑子里所有的法律问题像走马灯一样的过,合同成立?Check,肯定不是考点,明显三要素符合。是否有效?显失公平可以谈一下,在卷子上做个记号,这两句话体现出来的案情是关键。


这个过程找出来的issue,可能很多,也可能很少。很多是因为,有时候教授会故意多藏几个彩蛋,但是并不是要收集所有七龙珠才能拿满分,他藏了10个issue到案情里,你能找到5个并充分讨论他就很满意了。有时候很少,也可能是教授故意的,这种情况下,题目里的案情往往十分复杂,一个issue可以展开来说好久。


找到issue后怎么办,如何分析?送你们两个小秘诀。

其一,结构上要用CRAC/IRAC/CRuPac,其二,内容上要argue from both sides。


因为这一期并不是考试专场,所以简单讲一下好了。CRAC/IRAC/CRuPac这个套路我在以前的法律英语写作系列里面讲过,就是先把结论/问题本身的一句话总结放在前面,然后说法律规则是什么,接下来适用,最后再重复一下结论


举个栗子,刚刚你在脑子里把所有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过了一遍,决定可以先从有无对价(considertaion)这个问题开始写。一个典型的CRAC/IRAC/CRuPac结构为:

The first issue this case presented is whether there is consideration between A and B. Consideration is a bargained-for exchange for something of legal value. Davis v. General Foods. A gratuitous promise, such as in exchange for the other's pre-existing duty, is not legally enforceable due to lack of consideration. Davis & Co v. Morgan. This cas is similar to Morgan, where the employee agrees to perform the original employment contract for an extra $10 per month paid by the employer. Here, B has a pre-existing duty to deliver the item C to A due to the secured transactions contract in November 2016. Thus, although A promised to pay $300 for C, the promise is gratuitous and was not "bargained for" something of value. Consequently, there was no consideration between A and B. 

四种颜色分别对应上面的四要素的结构,看出来了吗?第一步是I/C,对应的是issue/conclusion,第二步是R/RuP,对应的是Rule或Rule+Rule Proof,第三步是A,对应的是aplplication,最后是C,重复结论conclusion


那内容上argue from both sides是什么意思?仔细读一下我上面写的例子就知道,结构上的"A"——即法律规则的适用部分——论证方式是通过"case comparison",即把考试题里面的案情跟学过的案例里面的案情进行对比,两者案情相似,那适用法律规则所得出来的结论也应该相同的,这是判例法体系的典型套路。


但是问题来了——实践中,针对同一个法律问题(issue)往往有很多个案例可供参考,很多案例案情上仅仅有细微的差别,但是结论却完全不同。考试的时候,教授当然不可能傻白甜的给你出一份跟某个案例一模一样的案情,考试题里面的案子所描述的事实(facts)必然是糅合了好几个案例的特征


那还怎么适用案例呢?这就看出一个法律人的功底了。首先,你要做到对考试题里面涉及到的所有的案子,其案情、推理方式、法律规则和结论都了如指掌。其次,在掌握了先例们背后的逻辑后,揪出其中跟眼前的案子相似的部分,进行类推式论证。


 啊这个论证的手段写下去又可以出一个系列了!我们还是回来讲Outline。


所以说,argue from both sides的意思就是,当考试题里面的案子,同时跟课堂上学过的多个案例都相似的时候,你要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证,让教授看到你得出正面和反面结论的能力,才能给你的答案背后体现出来的逻辑思维和法律素养打分。举个栗子,在结构上的“A”——法律规则的适用阶段,因为同时有好几个案例,一份理想的答卷应该是这样讨论的:


本案的案情跟甲先例的案情大体上相似,理论上应该得出甲先例的判决。但是甲先例的案情没有考虑到乙情况的发生,事实上法院也将该判决局限在甲案件事实所描述的特定情况中,而本案的案情正好涵盖了乙情况,所以甲判决还能否全盘适用并不确定。从这个角度看,本案又跟丙案有相似之处——他们都讨论了乙情况下的处理方式,丙案跟甲案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所以如果原告要求适用甲案,被告一定会主张适用乙案。经过综合考虑,我觉得根据以下三点原因,本案应该适用甲案。

核心就在于:不管是思考法律问题还是准备考试答案,不能只自说自话的论证己方观点,还要预判对己方观点可能提出的挑战,并提出理由充分的反驳和论证。这可以说就是美国法学院想要教给学生们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了。


那考虑到结构上的IRAC/CRAC/CRupac和内容上的argue from both sides,Outline要做成什么样子?


其实,不用我说,稍微一思考就知道答案了。


  • 首先,每一个案例的 (1) 案情,(2) 判决结果, (3) 适用的法律规则 以及 (4) 背后的论证手段和政策考量,这四点必须分别浓缩成一句话放到outline里,这样考试的时候可以直接拿过来写到答案里。

  • 其次,案例的排列方式必须是以法律问题为导向。在考试的时候,经过了第一步“找issue”的阶段后,看着outline就能迅速知道这个"issue"下面有哪些案例可以适用。

  • 最后, 在准备outline的时候,针对每一个法律问题,都要考虑到正反两种不同的论证方式。哪个案例支持这个规则?哪个不支持?两个案例的案情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得出不同的结论?论证方式有何不同?背后的政策考量是什么?


所以,针对某一个法律问题,你的Outline应该看起来是下面这个样子——所谓习武之道,不仅在于背会剑谱,更要能见招拆招,对于对方每一个可能的招式都烂熟于心,三十六般变化全部了然,这样才能在面对强敌时游刃有余,不管是CRupac还是argue from both sides都是纸老虎!W(`0`)W

但是,这当然不是Outline的唯一一种形式。


回忆一下,这篇文章里讲的做Outline的第一步是什么?根据"最终输出目标"的要求和特点来确定Outline的形式和结构。


刚才举的例子,只是说明了法学院考试里的一种“最终输出目标”,从两个方面来谈了它的要求:一个是要从复杂案情里面“找issue”,另一个是找到issue后要在结构内容上按照教授们喜欢看到的套路去分析。


为了实现这个“最终输出目标”的要求,Outline最有效率最适合考试的方式,是上面分析的那一大串。


但是法学院考试的套路,可不只我刚刚教的这一种,自然,我考试的时候也不是所有的Outline都做成这一个样子。


比如说,我之前一篇旧文里讲过,我法学院的第一课,老师采用的是“level 1, level 2, level 3”的套路来教课,不仅仅关注法律规则本身(level 1),还关注规则背后的逻辑和推理(level 2),以及一个时间段内所有推理体现出来的法律哲学 (level 3)。


考试的时候,也是简单粗暴的跟教授的讲课风格相对应:一道题考level 1,一道题考level 2,一道题考level 3。于是那门课我做了整整四套Outline——除了level 123们一人一套,还有最后一套专门是我所有案例的自己重新总结好的简述。下图每一个标签都对应着一套完整的Outline,一共加起来一百多页两万个字吧。(=゚ω゚)ノ


(当时用的还是word自带的“笔记模式”,并不是很好用,现在让我推荐法学院记笔记做Outline的软件我强推Onenote!)

而当年学美国民事诉讼法的时候,关于所有人都头大的不行的"personal jurisdiction"和"subject matter jurisdiction",我则是做的flowchart,就是流程图。因为这两个法律问题,案例不算特别多,但是适用的顺序和逻辑结构特别复杂。而且前后在时间线上并不连贯,想要对整个体系的适用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概念,流程图是最好的办法。▼

(还记得当年期末考试的时候,我一个周末熬了十六个小时做出来的民诉法流程图)

物权法则是案情非常复杂, 甲和乙好好的争一块地,非要搞出甲和乙的继承者丙丁DEF等六七人,还涉及租客和债主等等复杂情况,想要彻底理解,我的Outline则一直在画人物关系图。▼

至于level 2/level 3和流程图到底是什么思路,嗯,那又是另一篇推送了……不过话说回来,时隔三年再看看自己当年做的outline,不仅感慨自己那时候脑子真是好使而且学习起来又有一股非常拼命的韧劲儿啊。你相信2013-2014年,我一个在中国出生长大,在三个月内从英语还说不利索到搞出一套秒杀班里美国人的复习材料,期末还考了一大堆A的时候,还不到20岁吗


这么一想,现在的我更要好好努力了——要一直进步才可以!23岁的我怎么能被20岁的我给比下去呢?!

02

准备阶段

酝酿阶段,其实还不用动笔,动脑子就行了。


在动笔做Outline之前,先综合往届的考试题和Outline,以及我这篇文章传授的内功心法来好好思考一下Outline应该做成什么样子。


确定了目标之后,问题来了——眼前你的原材料(raw material)是一大堆读都读不完的案例,上课语速极快脑回路奇特你根本本不上的教授,下课后自己记得一大堆看都看不懂的笔记,怎么才能过度到一份包罗万象、逻辑严谨、顺手好用的Outline呢?


在传授大招之前,我们先来聊聊做菜。


做菜都会吧?西红柿炒鸡蛋简单吧?


那你知道怎么从这个↘


变成这个吗?↘

当然不是吹口气就变出来的啊!要先切西红柿,切好了放在一边,然后把鸡蛋打碎,加盐,开锅热油,爆锅,先炒蛋,蛋炒的差不多了放一边,扔进去西红柿开始炒,差不多软了之后倒入鸡蛋,调味,适量加水,加葱,出国。


(啊说饿了好想吃番茄炒蛋!)


其实做Outline——或者说任何适用“deductive reasoning”的思维方式——都跟做菜差不多呀。核心就在于,一点点将“原料(raw material)”整理成半成品,然后层层推进,排列组合,最后把Outline搭建起来。


比如说,最终Outline要求一份按照法律问题排列,每个法律问题下同时有法律规则的简述和案情与规则的联系。而你眼前是一个你觉得“今晚一定是看不完了的”长篇大论的案例,你怎么办?


一点点来,不着急。


首先自己试着做case brief——网上一搜模版到处都是,非常简单。基本要素就是:


  1. Facts: 案情是什么?案例里三页的案情能不能用一段话总结出来?

  2. Judgment: 结果是什么?案例里有多处总结了判决,能不能用一句话总结出来?

  3. Rule: 这个案子得出的法律规则是什么?有什么前因后果?案例里引用了很多先例,能不能自己把历史规则和这个案子的适用总结出来?

  4. Reasoning: 法官为什么能通过案情做出这个判决?实行这个规则背后的推理是什么?有哪些level 2(不知道level 2是什么的请自行回去复习这篇文章)层面上的考虑?有没有反驳输了案子的一方的论证?怎么反驳的?前后都考虑了哪些因素?


case brief一开始也可以参考网络上能搜到的作为参考,先琢磨着别人是怎么做的,然后自己慢慢找思路和感觉。做case brief就好比是切西红柿,是从原材料到炒菜的第一步。


然后带着case brief去上课啦!上课的时候可以选择:1,直接把老师说过的话都记录下来,回头对照着case brief进行补充,或者脑子转的够快的话可以2,一边听课一边补充自己的笔记,但这对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要求极高,最好等到适应听课以后再尝试。


积攒了一段时间的case brief,或者是课前读reading做的笔记,以及课堂笔记之后,就可以着手做outline了。有了课堂笔记,就相当于鸡蛋已经打好了,接下来就是炒菜了。


这个时候,不用想着一步到位,一口气做成一套考试时候拿来就能用的outline。先按照第一步里面计划过的Outline的最终形态开始想,从小到大开始抓规律。

  • 这两周讲过的十个案例好像都是关于同一个法律问题的。

  • 这两个案例有什么共同点?好像是一个法律规则需要考虑的两种因素,所以应该平行排列在这个规则下面。

  • 这个案例其实是同一个法律规则的正反两面——不同的案情,有不同的适用方法,在做Outline的时候应该体现出两者的逻辑关系。

  • 怎么体现呢?也许一种方式是把案例中的Rule(法律规则)写出来——在这个大的法律规则下,如果有ABC案情则适用甲案例,有DEF案情则适用乙案例。

  • 那甲乙两个案例背后level 2的内容应该放在哪里?嗯,感觉放在上面那两条关于甲乙案例的法律规则下面,再开一个bullet point递进一层,比较清晰。

我自己最开始做Outline,也不是一次成功的呀。比如说我第一个学期最开始尝试做Outline的时候是十月中旬,开学前两周的内容我整理了整整十页纸——逻辑上还没有提炼到最精炼的程度。在我一次次反复思索这十页纸背后还能揪出什么共同规律的时候,我的大脑不断的对这些原材料进行加工,无数原始信息的各种可能排列组合的方式,我吃饭在想,走路在想,甚至做梦都在想。最后十页纸的东西被我浓缩到两页,而这十页纸背后的逻辑、论证、结构、细节、变化、交错,我全都烂熟于心。


看似复杂而无序的知识,就是这样一点点被人类的大脑攻克的啊。


有什么事情是学不会的呢?只是没有掌握方法,且不够坚持罢了。

03

统筹阶段

我在想,会不会很多人看到这里,第一反应就是——这臣妾做不到啊!


去读JD前英语本来就不太利索,我案例根本就读不完,哪里来的及做case brief或记笔记啊?上课听不懂就是听不懂听不懂嘛,笔记记得一点都不好,下课了还要赶紧看下一堂课的reading,周末还有法律写作课的作业要赶,我哪有时间这么精雕细琢的思考做Outline啊?


的确,这本来就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啊。


说句老实话,JD在文科的进阶学位里,本来就是对人的智商和逻辑能力考验很大的一个啊。即使是在中国人赴美读法学院的人数大大增多的今天,每年能把LSAT考到175以上的人有多少?来到法学院以后迅速突破语言难关、按部就班完成所有学习计划、不管是拼尽全力还是游刃有余,最后能考到前10%的中国人又有几个?


这个世界上,本来绝大多数人就是普通人啊。


所以,在“法学院学习”的这个环境下,盲目向前赶进度,在赶不上进度的时候灰心丧气,吐槽为什么自己是笨蛋,是最不可取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一点点消化作为原材料的知识,构建出知识的逻辑体系架构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弱点和努力的方向在哪里,从而合理安排一个学期有限的时间,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去学习。


比起一个劲儿的向前跑冲锋陷阵的小兵来说,等级更高的玩家难道不是坐在地图前面冥思苦想,运筹帷幄、调度兵力、争取有效出击的将军吗?


比如说,我法学院第一年,针对自己的情况进行“策略性学习”比较常见的思维方式有:

Case Brief现阶段一定要做,即使是每天大大增加了我做reading的时间也要咬着牙做。这个过程带给我的好处不仅仅是不怕明天上课被老师cold call,而是提高我总结案情、看到长段的复杂文字后,自动压缩简化并抽象出核心内容的能力。

但是这门课的case brief就没必要做啦!Reading也不用记笔记,参照往届的outline有个大概印象就可以了。主要是这门课布置的案例文笔都太老了,本来判决书写的也不好,而且逻辑比较散乱,再有老师上课完全不考虑既有案情,只是“借壳发挥”来讲自己的东西——分配给这门课的时间,用来整理课堂笔记更有效率。

这门课的outline要最早开始做,而且没必要太精炼。因为考试的时间有整整24个小时,我大可以现场总结提炼法律规则和逻辑共性。但是一定要全面,索引要做好,24个小时嘛,拼的不是谁手速快,考试还有字数限制,所以思路一定要全面,要熟悉所有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找出最优的分析思路。比起提炼outline深入分析,最重要的是对每一个案例都有印象,以确保考试的时候不错过issue。

虽然可能最后时间会不够,但我还是决定冒个险——这门课的outline我要到考试开始前两周才开始做!之前要花大量的时间在整理笔记、跟老师交流、搞清楚到底应该从哪个角度进行抽象,最后落笔整理出来反而不着急。因为这门考试只有三个小时,时间紧张,几乎没空翻outline,也不能写的太长。最重要的是提前在脑子里把知识的内化和抽象这个过程走好,理解一定要深入,outline的话做个20页的提纲就可以了。

每个人的天赋、机遇、和所在的环境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个“统筹”阶段到底要怎么做,“策略性学习”要采用哪些策略,完完全全是因人而异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实不了解我的思路和背景的话,看了我的outline也理解不了我的苦心呀!比起直接把自己的学习笔记拽给你们,我觉得,更有意义的方式,是总结提炼并自己的思维方式吧。



这期好不好看?

辛辛苦苦码了一年的字终于!开通!原创了!

也就是说终于可以看留言了!!


最后,我写的这么走心,给点鼓励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